杨振宁先生逝世第六天,莫言发声引波澜,这股“追忆风暴”因何而起?

阅读: 1 评论: 0 尚妆局铃声 发布时间: 2025-10-28 05:39:39
杨振宁先生逝世第六天,社交媒体上陡然掀起一场“追忆风暴”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深夜发文悼念:“他像一株背对阳光生长的树,把阴影留给质疑者,把养分献给科学。”这充满诗意的悼念,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,激起层层涟漪。此前一直沉默的学术界、文化界人士纷纷发声,中科院官微发布的悼念视频,24小时内播放量便突破8000万。社会学者将这种“延迟性哀悼”现象,称作“世纪级人物的认知时差”。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的安徽合肥,童年便置身于军阀混战的战火之中。在西南联大那间用铁皮搭建的教室里,他常常一边听课,一边为躲避空袭,带着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匆匆钻进防空洞。1945年,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赴美留学,行李箱里除了必要的物品,还有《唐诗三百首》和父亲杨武之亲笔写下的“每饭勿忘亲爱永,有生应感国恩宏”字条。芝加哥大学的同学回忆,这个中国学生总是泡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,饿了就用咖啡壶煮粥当晚餐。1957年,年仅35岁的杨振宁与李政道携手,共同提出了“宇称不守恒定律”,这一发现如同一声惊雷,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知。诺贝尔奖评委会称赞他们的发现是“物理学最美实验”。然而,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,最初却被《物理评论》期刊退稿,审稿人批注“违背常识”。杨振宁在自传中回忆,得知退稿消息的那天,他们喝光了办公室所有的威士忌,李政道甚至醉得用中文唱起了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1971年,杨振宁成为中美关系解冻后首位访华的华裔科学家。他带回的“中国需要基础科学”的建议,如同春风化雨,直接促成了中科大少年班的成立。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聂华桐透露,即便到了80岁高龄,杨振宁依然亲自修改研究生论文,他常说:“中国不缺聪明人,缺的是让聪明人安心研究的土壤。”2015年,93岁的他放弃美国国籍,面对质疑,他幽默回应:“爱因斯坦到死都是德国人,这影响相对论属于全人类吗?”2004年,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硕士生翁帆步入婚姻殿堂,这一消息瞬间引发轩然大波。北大某教授曾公开嘲讽“这是科学对世俗的挑衅”,而翁帆在回忆录中写道:“他教我读《庄子》,我陪他看《星际穿越》,我们之间从来不是简单的照顾与被照顾。”这对相差54岁的夫妻,用20年的相濡以沫,完成了从“惊世骇俗”到“习以为常”的社会认知转变。2025年10月17日,103岁的杨振宁在清华园寓所安详离世。书桌上,摊开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里夹着一张便签:“科学解决how,人文解决why。”他的最后一篇未完成论文《拓扑量子计算中的对称性问题》,被学界视为“留给21世纪的最后谜题”。葬礼上,没有哀乐,只有巴赫《G弦上的咏叹调》缓缓流淌,因为在他看来,“死亡不过是能量转换的另一种形式”。莫言在悼文中特别提及2006年与杨振宁在西湖边的长谈:“他问我《红高粱》里的酿酒原理,我请教他量子纠缠能否解释心灵感应。我们约定谁先走,另一个要写篇文章。”这篇迟来19年的履约之作,意外成为两种巅峰智慧的隔空对话。文中那句“他证明了中国人的大脑能抵达宇宙任何维度”,正在被无数网友转发置顶。如今,清华园里杨振宁的铜像前,鲜花已堆成小山。有学生放上写满公式的草稿纸,也有老人留下1957年的诺贝尔奖报道剪报。正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悼词所说:“他不是离开,只是完成了与时空的约定。”

评论

相关推荐

加载更多